当前位置:首页  合作交流  学术报告

固体地球物理学术报告通知

报告地点:教学行政楼706会议室

报告时间:星期五,2018-05-18 15:00 - 16:00

报告人:沈旭章 教授

报告人简介:

沈旭章,博士,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科大)地球科学学院,获固体地球物理博士学位。历任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研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曾多次到日本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ERI)、德国地学研究中心(GFZ)、美国密苏立大学、首尔大学地球科学系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累计进行过两年半的学术交流与访问。近年来的主要从事青藏高原东北缘深部结构、中国大陆及全球上地幔间断面性质、地球深部间断面探测及成像的地震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12年获得第八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三等奖,2015年入选中国地震局“百人计划”,2016年获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傅承义青年科技奖”。2017年获得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项目支持。

报告题目: Chemical stratification in the bottom of upper mantle beneath Chinese continent —Constraining by the largest scale seismic array

报告内容简介

410km间断面(410)和660km间断面(660)是地幔中最重要的两个间断面,其确定的地幔转换带是上下地幔的一个重要过渡区域。在地球演化过程中,深浅部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会都会经过地幔转换带,甚至会在其中滞留而留下痕迹。因此研究地幔转换带,特别是转换带间断面410和660的性质,对地球动力学和地球内部物质组分的认识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意义。在利用地震波资料确定410和660速度和密度跃变的研究中,较为典型的工作是利用和间断面的相关的反射波幅度来进行约束。该方法在速度和密度跃变之间存在较强的折中(trade off),因此对于410和660速度跃变、密度跃变、间断面厚度(sharpness)、间断面附近速度梯度的仍是目前地震学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中国大陆目前拥有全球最大孔径的观测台网,自2008年完成数字化改造以来,经过多年观测,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本研究处理了中国大陆约1000个台站多年年的远震资料,不同频率观测接收函数中清晰地显示出了410和660的多次波Pp410s和Pp660s。基于地震学观测、理论地震图模拟和高温高压岩石学实验结果,本研究发现在中国大陆下方的上地幔底部(660深度附近)存在可能由Basalt引起的化学分层(Basalt barrier)。Basalt barrier的存在可能是中国大陆上地幔过渡带中存在俯冲带滞留的主要原因。